开云手机(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位置: 开云手机(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余欣教授举办“琉璃在中古佛教中的信仰实践与艺术表现”主题讲座
发布时间:2020-12-02     访问次数:

2020年11月24日晚18:30至21:00,我院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余欣教授通过线上平台腾讯会议作了题为《琉璃在中古佛教中的信仰实践与艺术表现》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讲座为我院励耘学术系列讲座之一,由中国古代史教研室赵贞教授主持,本院师生及其他院校师生共260余人参与聆听。

讲座伊始,余欣教授指出琉璃作为佛教“七宝”之一,在宣扬宗教信仰的洁净观念以及扩大佛教影响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价值,颇为值得探讨。然而学界对于这一“法物”似乎着墨无多,既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琉璃的名义考证与东西文化交流史考察,对于其在佛教信仰与仪式中的意涵则有待进一步开掘。

随后,余欣教授在系统梳理前贤时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佛教典籍、史志诗文、敦煌文献与图像、考古遗存中的相关史料,通过分析指出中古敦煌寺院中所积聚的琉璃之类的宝物并非是流通领域的等价物或商品,而是和佛教“七宝”观念和用宝物作为庄严的手段有关,进而揭橥琉璃与其他共同出土宝物的整体关系。

琉璃在佛教信仰中的功能与艺术表达,余欣教授作了重点阐发。他指出,由于琉璃所具有的洁净莹澈特性,使得它在佛教信仰中多被用于舍利容器、香水瓶和供养器,而供养器中尤以“随求”和“花树”引人瞩目。前者应是深受唐代密教信仰和曼荼罗仪式影响的产物,尤其是与《大随求陀罗尼经咒》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而后者最典型的材料见于敦煌文献中的玻璃花树(P.3111),余欣教授以唐代粟特人史诃耽夫妇墓葬发现的喇叭形玻璃花为例,指出墓葬中出现此类玻璃花应与生死观念和佛教信仰密切相关,从而揭示了琉璃的宗教功能与象征含义。

最后,余欣教授指出琉璃在佛教中的使用,最为独特的便是用于制作卷轴和经箱,日本正仓院所展示的琉璃轴即为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并从佛教写本文化的角度追溯琉璃的观念源流以及在文本和图像中的表现。同时表示域外材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往往可以对相关研究的推进提供帮助。

点评环节,赵贞教授认为余欣教授的讲座视野开阔,主题宏大,选择佛教“七宝”之一的琉璃为切入点,在讲述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将琉璃在中古时代佛教中的具体性质和功用予以阐释。余欣教授对相关材料的徵引与解读甚为熟练,信手拈来,几乎对丝路沿线有关的文献与图像材料“竭泽而渔”,一网打尽,在文物考古和图像资料的利用方面尤为值得借鉴;作为博物学的提倡者,余欣教授身体力行,实地查访考古遗存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亦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在提问互动环节,针对几位同学围绕如何区分文献中的琉璃与玻璃、人造舶来品因何被列入《唐六典》祥瑞部分、汉唐之间的生死观念等问题,余欣教授进行了认真回应,与线上诸位同学展开了热烈的互动交流。总之,本场讲座视野开阔、图文并茂、论证严密、条理清晰,令人获益匪浅。

(供稿:李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