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手机(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位置: 开云手机(中国)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法兰西学院院士巴斯蒂夫人与我院师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发布时间:2019-09-25     访问次数:

9月23日晚,应开云手机(中国)官方网站邀请,法兰西学院院士,巴黎高师历史系教授、原副校长,著名汉学家巴斯蒂夫人(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到访我校,在主楼700会议室举办了题为“中欧交流史研究漫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历史学院世界近代史教研室江天岳老师主持,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庞冠群老师出席讲座。历史学院2019级本科学生代表以及世界近现代史各方向的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当晚八时,精神矍铄的巴斯蒂夫人甫一步入演讲厅,现场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今年适逢中法建交55周年,巴斯蒂夫人正是在中法建交的1964年来到中国负笈求学,作为两国交往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她首先就能够重访北京师范大学并与师生进行交流表达了喜悦和感谢。谈到年轻时在北京大学学习工作的经历,她饱含深情地回忆起自己求学路上的恩师,感恩于著名历史学家卲循正、陈庆华对她的悉心指导,并对当代中国的青年学子的学术发展提出了殷切的鼓励与期望。

讲座中,巴斯蒂夫人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追溯,勾勒了从古代至近代中欧交流的悠久历史: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使欧洲得到了关于中国的最初讯息;中欧间的直接交往始于13世纪罗马教廷和法国国王圣路易遣使蒙古帝国,欧洲人最早踏上中国土地则是在马可·波罗进行商贸旅行之时;15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传教士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开启了近代中欧交流的历史;18世纪欧洲的“颂华派”与“贬华派”长期并存,如孟德斯鸠、伏尔泰两大启蒙哲人对中国的看法即不尽相同,启蒙时代的欧洲人开始通过研究世界不同民族来反观自身,中国亦被纳入视阈之中,对中国的理解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法国革命后,随着欧洲自身的转型与发展,中国开始被视为僵化封闭、停滞不前的“东方帝国”,但在一些更具体的史料中,也留下了对中国人勤劳勇敢的民族性格的正面记述。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同学们对中欧交流史的大致脉络有了更为清楚的认识。

在随后进行的讨论环节,巴斯蒂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有同学提及清末民初中国政学两界对待欧洲的态度,认为既有排斥与抗拒的一面,又有学习借鉴的一面,看似矛盾。巴斯蒂夫人认为其实不然。中国抗拒西方入侵以保自主,同时又学习西方文化以求自强,当时的日本亦是如此。她还结合同学的提问,重点谈了清末中国政界、学界对法国大革命最初的评价问题。她指出,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呼吁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认为法国革命是一个典范;孙中山赞成法国的民主共和制度,认为中国革命应模效法国大革命;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哲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也有一定影响。

还有同学请教从事跨文化研究需要具备的学术素养与能力。巴斯蒂夫人表示,学好外语是一把至为重要的钥匙,且口语与阅读能力不可偏废,“既要会说话,又要会读书”。同时,了解外国文化最好的方式是到对象国学习生活,同当地人交流往来、互学互鉴。她特别强调,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前提是深刻理解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血脉,并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寻觅共识。文化是流动不居的,代际文化存在差异。无论研究对象是本国还是对外国,都需要洞察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间的张力。

图5.jpg

座谈会最后,庞冠群老师做了总结。她希望同学们珍惜在大学期间与国际知名学者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不仅可以请教具体学术问题,更可以了解其治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巴斯蒂夫人在跨文化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她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兼通中西的历史视野,值得大家认真学习和领会。同学们表示,巴斯蒂夫人的学识和气质令人敬仰,其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指导很有针对性,令初入史学门庭的青年学子获益良多。在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我们期待着中法人文交流持续推进,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巴斯蒂夫人是国际知名的中国近现代史专家、法国最著名的汉学家之一,曾任巴黎高师副校长,现任法兰西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兼院长、欧洲科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近现代世界史部名誉研究员,并兼任多家学术单位的学术委员及多种刊物的编委,获得过四级荣誉勋章、三级国家勋章。她有9种著作,并有法文、英文、中文、日文学术论文百余篇。2014年,巴斯蒂夫人曾应历史学院的邀请,前来北京师范大学进行为期近一个月的讲学活动,并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历史学院世界近代史教研室 撰稿:闫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