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北京大学韩茂莉教授来我院举办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6-12-09     访问次数:

11月29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韩茂莉老师主讲的“地理的张力与束缚——重视传统历史问题背后的地理动因”讲座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楼会议室举办。本场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尚意老师主持,吸引到校内外近百名师生旁听,现场气氛热烈、座无虚席,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苏筠老师也出席了讲座。

韩茂莉老师首先指出,地理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人类社会发展与历史进程,主要表现为张力与约束力两个方面,这两个力借用了物理学的概念,可以形象地反映地理对历史的作用。许多中外历史学家都将地理要素视为分析历史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如德国史学界盛行的“历史两只眼睛”之说、中国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的“治史四把钥匙”之说。

讲座主体内容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地理的约束力。韩茂莉老师首先选取世界上的典型地区,阐释了在冷兵器时代地理对政区的约束作用,如西罗马帝国的疆域北端受阿尔卑斯山的束缚,南端受地中海的束缚;伊斯兰教在非洲扩展受到撒哈拉沙漠的阻碍,分布范围仅限于撒哈拉以北区域;中国秦汉时期的郡县以等降雨量线为边界,该线以东以南是传统农耕区,以西以北则是游牧区,呈现出两种文明形态。此后历朝历代的疆域一直在该线上下盈缩,直到清代才真正突破了这条地理界线的束缚,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随后,韩老师举述上古时期存在的“淮夷”,表明淮河所具有的“不南不北”的位置特征。这种特征不仅使淮河流域得以在相当长时段保持文化的独立性与空间的完整性,而且使淮河随着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发展而在历史政治地理、历史军事地理等方面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韩老师还先后以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乃至民国时期的史实,进一步申说了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可复保矣”的议论。

第二部分是地理的张力。阿尔弗雷德·赫特纳(Hettner)曾说:“地理学和人类一般历史的联系,比其他学科更明显。这是关于地表的知识,因此便和陆地的发现和占有联系着,这种发现和占有本身,构成世界史的极大部分。”随着人类生产力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来表现为束缚作用的地理,逐渐发挥出其自身的张力。韩老师以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俄国逐渐向波罗的海沿岸扩展、地理大发现中的哥伦布到达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教皇子午线的划分以及英国工业革命后建立起横跨世界的日不落帝国为例,详细解释了地理对历史表现出的这种双重作用。

第三部分是张力与约束,开放与封闭。作为农业文明大国的代表,中国受地理的约束,始终表现出一种封闭性,在长时段的历史时期内固步自封。韩老师根据自身对历史农业地理的深入研究指出,对农民战争作用的夸大,使历史学界产生了错误的观念,事实上,并非每一次朝代更迭都带来生产力的进步,农业工具形态稳定与中国人口数增长缓慢便说明这一点。近代以来,由于内忧外患的加深,国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才掀起旨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走上了开放的道路。此外,在全球化愈加明显的今天,蒙古国的内陆位置,决定了其封闭、内敛的特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得以保留,而新加坡占据马六甲海峡的枢纽区位,则决定了其开放、包容的性格,现代化程度较高。

韩茂莉老师以地理学的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方法,充分论证了地理对历史的约束力和张力,以及科技进步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在讲座中,韩老师还点评了历史学家王明珂对华夏边缘的认识,阐发了自己对环境史学科的看法,为观众带来诸多启发。随后现场观众踊跃提问,韩老师以其流畅的表达与清晰的思路,逐一做了精彩而细致的解答。

最后,周尚意老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全面点评。周老师肯定了韩茂莉老师对学问的专注和工作的勤奋,并以自己参加月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办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重要成果汇报暨学科发展战略高层论坛”的经历为主,谈及历史学与地理学、时间与空间的融合正是历史地理学的魅力,期望促进两个传统学科的互动与对话。周老师结合韩老师的讲座内容,为观众讲解了自己概括的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一一三四四五”,即一纵(地理环境与其他层的关系)、一横(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关系)、三个地理本性(稳定且独有的地理要素、长期积累的实体要素、历史事件)、四层(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意识形态层)、四个维度(经济是否创造了全人类的福利、社会是否公正、人地关系是否和谐、文化是否多元)、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五个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文主义、后现代主义)。周老师希望师大与北大能够加强彼此的联系,举办更多这样精彩的活动。

讲座结束后,历史学院学生代表为韩茂莉、周尚意两位老师赠送了师大纪念品,并一道合影留念。此次励耘学术讲座展示了历史学与地理学的融会贯通,并搭建起历史学院与地理科学学部、师大与北大交流的桥梁,受到了师生的高度评价。

(历史学院   张俊毅)